“2012”会否重演?中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再次凸显
此外,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示,在5G商用的带动下,全球彩电行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了关键洗牌期,8K超高清、大色域、大尺寸、高观赏舒适度的高保真图像再现,是显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此外,与AIoT的融合也将催生更多新场景市场,从而让人们未来重新定义高端电视的同时,也给了国内厂商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彩电是大家电中唯一比去年同期疫情期间还下滑的品类。
随着彩电进入存量之争,高端电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人们一提起高端电视,自然会想到索尼、三星、LG等国外品牌,但近年来,海信、TCL、创维等国内品牌的崛起,正让高端彩电市场的格局发生变化。而高端电视超高画质显示黑色,则能够显示出黑色系中的不同层次。产业观察家许意强表示,只有通过新技术加速对高端大屏的升级,才能推动彩电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对于彩电业来说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它能摆脱低价低品质的竞争环境,让彩电业逐步回归良性发展轨道。LG在韩上市的70英寸以上OLED电视由去年的7款增至11款。
普通电视显示黑色,肉眼可见的仅仅是一片黑。近年来,激光显示、ULED技术的不断涌现,也让国产厂商同世界显示巨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发力原创打开新空间音乐剧的火热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逐年累积的结果,且纵观最近几年的热门演出剧目,也总有音乐剧的身影出现,如音乐剧《猫》《妈妈咪呀!》《歌剧魅影》《摇滚莫扎特》等,上演之时必登热门演出榜单。
黎新宇表示,产业链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持续的强化布局,从基石开始逐步积淀、夯实,才能保证后期的发展均能稳健,同时,人才的培育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也是决定整个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若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便会被束缚住手脚,无法伸展开来。从在国内掀起过热演的音乐剧来看,海外作品也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依旧与历史发展有关,但也正是这些作品,让国内的音乐剧市场渐渐发展。音乐剧实际是一种舶来艺术,因此最初让观众接受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国产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中,最初出现了不少将海外音乐剧改编为中文版的作品,随后便是原创音乐剧的陆续出现。
而因该演出季将从7月持续至12月,可见京城这股音乐剧的热火将在未来持续一段时间燃烧着。此时的京城演出市场,也掀起一场因音乐剧而引发的热潮。
三天前,热门音乐剧《在远方》北京站演出正式开票,早早便盯准该作品的观众随之迅速下手,选座购票页面上一个个黄色、红色等不同颜色指代的座位,接连变成了灰色。完善产业链夯实基石经过多年的布局,国内音乐剧市场的票房与观众人次均有所提升,让从业者看到了音乐剧的想象空间。且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各方也举办多种演出季活动,除了剧目上演外,还融合了论坛、讲座等,进一步推动音乐剧的普及。《在远方》演出票的热卖,让音乐剧的热度骤然升高。
以当下热度较高的《在远方》《赵氏孤儿》为例,这均是国产原创音乐剧的代表,且制作团队为此做了大量的筹备。据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官网购票区显示,开票当日,《在远方》计划于7月15日-18日举办的6场演出中,有5场均实现售罄,唯独剩下1场演出只有少量余票在售。这一情景也让人们不禁回忆起去年该音乐剧首轮演出开票时,不到半小时便实现北京、上海两地全部售罄的场景。公开资料显示,《在远方》仅是开排前,便筹备了一年时间,推翻了十几版剧本才最终确定,而《赵氏孤儿》从筹备到上演,则耗时超过了三年时间。
据《2021中国音乐剧指南》显示,2019年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共实现演出2655场,同比增长5.4%,观众数量则达到了213万人次,同比增加29.5%,而票房收入在当年突破6亿元,同比增长37.1%。此时,已于本月初开幕的第四届北京天桥音乐剧演出季,也因正按部就班地筹备、开票或上演,并涵盖红色旋律、青春励志、经典演绎、儿童奇幻等多个题材的十余部音乐剧作品,给音乐剧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同时有数据显示,2020年虽然因特殊时期大量演出暂时停演,但在演出市场逐渐恢复后,当年也实现音乐剧演出997场,观众人次达到61万人,票房收入则超过了亿元。如有着中国原创音乐剧天花板之称的音乐剧《赵氏孤儿》,在以刷屏的节奏结束上海首演后,正进行着全国巡演,包括南京、宁波、杭州、苏州、长沙等十余个城市均为该剧的巡演地,不少场次均开票即售罄。
公开资料显示,现阶段国内音乐剧正逐渐出现更多的内容制作方、发行方以及其他环节的从业者,可为音乐剧提供更好演出环境的剧院、场馆也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在北京,全国多地也因热门音乐剧的上演而实现热潮。黎新宇表示,每一个阶段对于整个市场的发展均带来不同方面的帮助,如改编中文版作品虽然是以海外音乐剧为原型,但改编的过程也是在积累制作和运营经验,让国内的从业者掌握更多实操层面的专业能力,帮助此后推出国产原创音乐剧,而整个过程均是在培育国内的音乐剧市场和观众群。然而,国内音乐剧市场若想根扎得深、扎得稳,仅靠海外引进的音乐剧难以持续,关键还在于推出优质的国产原创作品,同时围绕产业链条进行布局,才能让市场真正坐得稳。当《在远方》展现出市场号召力的同时,本月初拉开帷幕的第四届北京天桥音乐剧演出季,也因32场演出的呈现而站在聚光灯下,吸引着音乐剧爱好者的目光。而当获得了热度后,音乐剧市场的下一步又该迈向何方?爆款作品带起观演热小暑至,盛夏始
《指导意见》将减少创新药扎堆研发同质化现象,进一步加强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以前新生代药企为了上市,拼凑管线,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在与最优治疗(原研药)做对照,研发成本变高,获批可能性变小。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于明德曾公开表示,过多的趋同研发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事实上,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药研发同质化现象却不容忽视。
在研发立题上,《指导原则》提出申请人在研发伊始,可以开展相关调研工作,收集患者对疾病、对治疗的期望;疾病的症状、体征,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现有治疗所产生的症状和相应负担;对于疾病或治疗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或结局;以及患者对获益风险的评价等。在《指导原则》出台后的数个交易日,多只医药股跌幅较大。
业界认为,目前A股市场上的多数创新型医药企业,在药物创新方面大部分属于me-too,即分子式与原研创新药存在少许差异,但适应症和靶点几乎存在重合。在涉及到临床对照药物部分,《指导原则》提出,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对于扎堆研发的热门靶点PD-1,CDE在《指导原则》中提到,PD-1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cHL)的客观缓解率最高已可达80%-90%。以患者为核心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对患者的需求、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方法学的完善,而是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开展以患者为核心的药物研发,从而实现新药研发的根本价值解决临床需求,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PD-1/L1的研发。这也就是说,企业在申报肿瘤创新药某个适应证时,若适应证存在同类最优的已上市药物,则必须要与该药物进行临床对照实验,并验证药物相关数据优于同类最优后,才能申报上市审批,这也被称为头对头研究。
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以及泰格医药,跌幅分别为5.1%、8.41%和10.92%。据了解,创新药主要分为first-in-class(首创),me-too(同类我有)、me-better(同类更优)和best-in-class(同类最优)四类别。
共28页的内容对企业如何从患者需求角度出发,以患者为核心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18日,已有约72个PD-1相关品种在中国处于研发/获批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许多同质化的me-too产品将被淘汰,first-in-class药物的研发成为鼓励方向。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质化现象却不容忽视。在李顼看来,更多me-too(同类我有)产品将被淘汰,政策鼓励药企研发向first- in-class(同类最优,一款彻底的创新药)靠拢。新药研发成本提高是什么引发了二级市场震荡?在涉及到临床对照药物部分,《指导原则》提出,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
CDE认为,对于疾病所带来的生理、心理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对治疗的预期和需求,以及治疗所带来的改善或负担,只有患者具有最直接的感受;这些信息以往是医务人员/研究者、申请人/医药企业、监管机构不了解或易忽视的。此外,在临床设计等方面,《指导原则》均反复强调,要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应贯穿药物研发的始终。
不过,对肿瘤患者有利的《指导原则》却震动了资本市场,被解读为利空。7月6日,复星医药在盘中跌停封板,截至收盘跌幅收窄至9.64%。
鼓励源头创新尽管药企新药研发难度加大,但对国内整个创新药市场来说是利好。然而即使在如此高的缓解率下,仍有部分患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治疗需求更高,更应予以关注。